智慧体育云平台官网

你的位置:智慧体育云平台官网 > 新闻动态 >

徐英才诗《时间的价值》《鱼的惯性》《她的心》欣赏_墨香_敲进_天堂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8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徐英才诗《时间的价值》《鱼的惯性》《她的心》欣赏

尹才干(638400 嘉陵江文学艺术院)

摘要:文章多角度分析了徐英才的《时间的价值》《鱼的惯性》《她的心》三首诗的丰富内容和艺术特色,对于新诗创作者、研究者及学校诗歌教学具有启示作用。

关键词:徐英才、三行诗、图像诗、鱼的惯性、她的心

在青年作家培训班及汉语本科班的《写作学教程》的第一课上,我常喜欢用徐老师的三行诗《时间的价值》作开场白:《时间的价值》“把时间敲进键盘/打印出来/化作墨香飘逸”。诗句一出,立即引起学生共鸣,赢来热烈掌声。为何如此,学生告诉我,徐老师的三行诗《时间的价值》,写到我们这些搞写作的人的心坎上了。一是把写作的艰辛描述了。一字一字,一行一行,把时间敲进键盘,何其艰辛。有了艰辛的付出,必然想要一定的回报。接着是“打印出来/化作墨香飘逸”,正与我们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的意愿、目标、憧憬想照应。有了这样好的结果,谁不高兴。看着自己的文字化作墨香飘逸,谁不激动?敬佩徐老师的掌声,不就就响起来了吗?

徐英才,著名诗人、翻译家、教育家,华人诗学会会长、汉英双语纸质诗刊《诗殿堂》总编。曾任复旦大学英语教师,现任美国德堡大学汉学教师。出版诗集《诗意江南》《来自大自然的灵感》《我们在这里绘画》《徐英才三行诗一百首》《英才诗选》,以及译著多部。主编合编过多部译著与诗集。

展开剩余81%

下面,试析他的三首三行诗《时间的价值》《鱼的惯性》《她的心》。

一、把时间敲成飘逸的墨香——徐英才三行诗《时间的价值》赏析

《时间的价值》:“把时间敲进键盘/打印出来/化作墨香飘逸”

在诗歌《时间的价值》中,时间的价值到底是什么?从形而下而观,对写作者而言,是精品力作;推而广之,就其他工作者而言,就是馨香的劳动成果。就形而上而观,是技术乐观主义的张扬,给人以鼓舞和力量。

第一句“把时间敲进键盘”,进入数字化时代,键盘作为现代生产工具的特殊代表,时间成了可以任意操控的生产要素,可以用机械性的“敲击”动作把它们“敲”进“键盘”。一个“敲”字,选用尤为巧妙,既指手指涉及键盘输入的物理动作,又暗示我们不是在感受时间,而是在将时间巧妙地编码为数字信息。

第二句“打印出来”,时间已成为数字信息编码被输入了键盘,通过打印机将数字化的时间转化为可触摸的物质形态,从而完成了从虚拟到物质的转化过程。换句话说,就是把相对难以捉摸的时间,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可视化的物质存在。的确,“我们无法直接把握时间的本质,只能通过其物质载体来确认其存在。”

第三句“化作墨香飘逸”,这一句诗利用人的感官,艺术化地对时间进行了审美化包装。“墨香”这一传统意象的视觉化(飘逸)表述,扩张了现代语言技术装置(诗意可视化)的无限张力,揭示了人类对时间认知的古今之变。飘逸的墨香既是对印刷品(作品)的诗意美化,也是对时间本质的愉悦感知,是对时间成果的真真切切的把握。真是,时间容易流逝,而“墨香”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。

总之,这首《时间的价值》三行诗,以极简化的语言揭示出一个现代的物化现象,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能动的主导者,就连时间,通过一定技术装置也可以改变它的呈现方式。人,必须持有技术乐观主义,通过辛勤劳作,必将得到从抽象概念到具象操作再到感官体验的愉悦收获。

二、生命本身的荒诞与坚韧——徐英才三行诗《鱼的惯性》赏析

《鱼的惯性》:“在主人设置的天堂里/悠闲自得,被扔上砧板/还要习惯甩几下尾巴”

读完三行诗《鱼的惯性》,为诗人不动声色的思想巧妙植入读者的心灵而赞叹不已。从《鱼的惯性》一诗中,可见被驯化的悲剧是多么的深刻,让人警醒。

第一句“在主人设置的天堂里”,“主人”一词既铺设了故事发生的人文背景,又揭示了“天堂”的虚伪性,让“天堂”一词获得了反讽意味。有“主人”,就必有“仆人”,二者的地位是不可能对等的,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。“主人”,必定带着一定的目的,才为仆人设置“天堂”,并让仆人享受住在“天堂里”的“美好”待遇。这个“天堂”,不是自然状态的,而是“主人”蓄意所为的,所以,这个“天堂”就是人为控制的最高形式。鱼在如此环境中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危险,而“悠闲自得”,显然是已被伪装的“天堂”麻痹了。

第二句“悠闲自得,被扔上砧板”,这一句,让人惊讶不已。悠闲自得,好好的,为何一下子“被扔上砧板”呢?这一转折,给人情绪沉沉的一击。前一刻还在享受“人造天堂”的安逸,下一刻就面临“砧板”上的屠刀,这种“欢乐生”与“必定死”的两极反差,给被驯化者的困境涂上了一层悲喜交集的色彩。诗句中“悠闲自得,被扔上砧板”,没有过渡语,语法上是断裂的。恰恰是这个语法上的断裂,扩展了想象的空间,厚重了诗的内涵。揭示了鱼的命运转折,是无需理由的,是无需预警的。

第三句“还要习惯甩几下尾巴”,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把鱼的自然生理反应,上升到了“形而上”的生命隐喻。诗句中特别选用“习惯”一词,道出了主人驯化的目的取得了异常的成功——鱼面对屠刀、面对死亡,也不忘遵照主人既定的模式作出反应。当然,“甩尾巴”,也可以理解为“双重象征”:也许是生命终结前的习惯动作,也许是微弱反抗的一种姿态。一旦,鱼上了砧板,它是否完全心服口服,是否心甘情愿,那就只有让读者在鱼的悲哀中去尽情思索回味吧。

总之,这首《鱼的惯性》,极简的三行文字构架出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,形成了妙不可言的张力,思想含量极丰富,让读者领会到鱼的生存本身的荒诞与坚韧的辩证法。

三、三个汉字构建的诗意宇宙——徐英才三行诗《她的心》赏析

《她的心》:

西

徐老师的这首三行诗,也可以说是一首图像诗。最先,我是在“微型诗”群里看到的,可谓一见钟情,立即引入《当代文学欣赏》课堂。

全诗由三个词构成:“西”“沉”“月”,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与“月形”的空间布局,完成了对复杂情感的诗意浓缩和精准捕捉。达到了象征构图、复调融情、留白蓄意的绝佳境界。

象征构图。整首诗的三个字,一个字独占一行,排列成弯月状,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流动状态。如此排版,十分形象地暗示着某种物质或情感的坠落过程,与诗中的“沉”意象吻合,并形成互文。更妙的是,不用“月西沉”,而用“西沉月”,“月”放在最下方,仿佛被“西沉”的力量牵引,必居底端而最终沉下去。这种文字排列的特殊空间关系,不仅可视化了诗歌的外在动势,还强化了诗歌蕴含的内在力量,让读者玩味不已。

复调融情。简短三字,“西沉月”构成了多层意象系统。一是现实系统,可解为客观描述——一轮西沉的月亮;二是影射系统,可视为心理投射——某种正在消逝的情绪;三是隐喻系统,可认为“她心”的隐喻——渐趋沉寂的内心世界。三种解读彼此交织,构成诗歌情感的复调性。

留白蓄意。标题与正文互文,构成另一重深意。诗题有“心”,正文无“心”,借描绘“西沉月”的景象写“心”。这种“缺席的在场”手法,使自然景象成为心理状态的客观对应物,达到了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的艺术境界。

总之,这首图像诗《她的心》,文字有限,意味无穷,实现了徐英才的“耐读性,思考性,回味性”的诗学理想。

作者简介:尹才干,四川武胜人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嘉陵江文学艺术院院长。是中国大陆图像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,其图像诗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内容。出版《尹才干诗话》《童诗会画画——儿童图像诗选》等著作11 部。20 余篇作品被选入大学教材及中小学语文读本。创作概况载入《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》《图像诗的翻译传播》等中外文学史。

(转自《侨星》2025年第3 期)

发布于:四川省